《回明逐鹿记》免费阅读!

回明逐鹿记-第42部分(2/2)

作者:给个打断技

,原本一营该有五哨兵马,现在哪一营都至少有十哨、七八千士卒。

    大肆扩军的后果,便是各营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已经有些模样的军阵行伍须得重新严训,至于兵器甲胄也缺口极大,不过好在至少多了三两个月时间,胜捷军又一心稳守,绝无出潼关的意思,倒也无需太过担心。

    坐在县衙大堂上,杨刚第一次有闲暇思考一些和战争啊、活命啊无关的东西了,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不止杨刚,胜捷军上下都轻松了老大一截,只不过军中士卒、丘八们每日操练,没有功夫胡思乱想,杨刚则不在此列。

    政务有颜越处理,军纪军法有莫言监察,林宁、张路等人负责操练军队,身为总督的杨刚无事操心,舒舒服服坐在县太爷的位子上,脑子里来来回回浮现的,是已经许久不见的杜倩。

    自渭南一战后,杜倩跟随父亲杜欢留在西安,杨刚率军奔赴潼关,命杜欢在西安征募兵员,调运粮草辎重,以供大军使用,这些事情对本是陕西都指挥同知的杜欢来说,乃是老本行,加之多年为官,西安府的人脉、地理等等了然于胸,自然顺手的很。

    杨刚将西安府交托杜欢,等于把胜捷军的后勤命脉托付了出去,杜欢可说是职责重大,很受器重了,不过杨刚和杜欢都明白,两人之间并无多少信任,倒是颇有旧怨,而杨刚能把背后交托杜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杜倩。

    杜欢有阴谋算计杨刚的前科,杨刚说什么也不愿意让杜欢跟到潼关,使其有领军的机会,让杜欢在西安府负责后勤,虽然权责重大,可是一来西安府另有杨刚的心腹,武毅营的老兵,二来能战之军尽在杨刚麾下,反手就能消灭任何不轨之徒,杜欢绝对折腾不出什么风浪。

    杜欢顶大就是从中捞些财货,只要不是太过份,就当是老丈人准备嫁妆好了,唔,其实我也不稀罕什么嫁妆,只要杜倩嫁入家门,做我的乖乖娘子…………

    yuedu_text_c();

    脑海里浮现出喜堂婚宴的场景,头戴一方红巾的新娘子与自己交拜天地,大白天的杨刚便嘿嘿傻笑起来。

    十五岁离家从军,十年征战,杨刚今世的年龄已经二十有五了,放在一般人家,这样年纪早已经结婚生子,孩子都能上街打酱油了,而杨刚却还是光棍一个,子嗣全无。

    按照后世人的观念,二十五岁没成婚根本不是问题,可是在重视传宗接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明朝,杨刚真真就是一个不孝子了,虽然杨刚自己没觉得什么,可是母亲赵氏和两个已经与杨刚有了夫妻之实的丫鬟却都着紧得很。

    赵氏着急,杨刚很能理解,可是交替轮换服侍杨刚的柳儿与莺儿心急,杨刚就很是不解了,直到有一天杨刚私下询问,才搞明白缘由。

    柳儿、莺儿现在的身份是杨刚的通房丫头,将来往上一步,便是妾室,按照礼法,两个丫鬟所出子女都是庶出,继承不得家业,不过这并不是最紧要的,紧要的是,杨刚还未成婚,柳儿、莺儿要是有了身孕,一来会招惹外人非议,以为家风不正,二来肯定会招惹未来当家主母的疑忌,说不好将来两女和两女所出子女便会有什么祸患!

    刚刚听到这番缘由,杨刚只觉得不可思议之极,觉得杜倩美丽温柔,可不是什么恶毒狠辣的母夜叉,觉得柳儿、莺儿太过杞人忧天,可是偶尔和母亲赵氏提及,赵氏却深以为然,并且告诉杨刚,当年赵氏以杨家太夫人贴身丫鬟的身份做了杨刚老爹杨长盛的妾室,同样不敢在杨长盛娶妻之前有孕,直到杨长盛大婚之后,才生下杨刚。

    当时杨刚瞪大眼睛,觉得荒诞之极,可是良久之后,经过细细思索,杨刚才无处其中道理。

    华夏数千年文明,讲究长幼有序,长子先天便有远超其他兄弟的地位、权力,而华夏文明能够平稳交替,长久传承,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一不合理,但却对社会稳定大有好处的法理制度。

    皇帝驾崩,继位的太子多半都是最年长的皇子,普通人也是一样,家业多半要由长子继承,

    既然如此,女性生养的孩子是不是家中老大便极为重要了,而为了己出的孩儿,做母亲的使些手段,又有什么稀奇!?

    想通了此节,杨刚便明白柳儿、莺儿和自己同床欢好时为什么总是十分压抑,不肯纵情尽兴了,而要想得享更多欢乐,除非杨刚尽快将杜倩迎娶进门,并让杜倩诞下嫡子。

    说实话,杨刚并不觉得嫡子、庶子有什么区别,由哪个女子的儿子继承杨刚挣下的家业,杨刚觉得还是太遥远太遥远的事情,并且杨刚更愿意平分家业,不管长幼嫡庶,是男是女,人人有份,可问题是除了杨刚,别人都不这么想。

    要想享尽齐人之福,就得快点把杜倩娶到手,只是如今大事要紧,没工夫去小美人家里提亲啊,唔,不过,倒也有些别的好处,如果杜倩成了我的老婆,柳儿、莺儿只怕就不肯玩那些花样了罢!?

    杨刚一时忧一时喜,面色古怪,仔细看去,眉眼中很有一股邪意,就在杨刚胡思乱想时,远在西安府的杜倩也在思念着杨刚,只不过相比于杨刚,女孩儿只有纯洁,绝不涉、滛、邪。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乱想什么呢,人家哪有什么相…………都怪那死丘八,既有了婚约,却迟迟不来…………春暮将残,何日方能,方能,方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少女倚着一株桃花灿烂的桃树,痴痴遥望东方,一股红霞突然浮上娇美容颜,却是娇羞无限。

    第一百七十八章先防守,后反击

    少年慕艾,少女怀春,动荡不安的崇祯十七年四月的某一天,杨刚和杜倩不约而同地思念着对方,渴望收获爱情,收获家庭,只是女方只能把心思埋在肚子里,而男方大敌当前,加之有两个娇俏的丫头夜夜暖床,虽然天干物燥,日子一天天炎热起来,却不像女方那般相思成疾。

    当然,杨刚并不是不急着把小美人娶进门,不过当陆明手下斥候传送回来八百里急报,杨刚得知李自成确实如历史上一样惨败于一片石后,全部的注意力就都被那一场已经结束的大战吸引住了,为了命运前途,多在军国大事上操些心才是正经。

    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带大军北征,讨伐曾经决心归顺大顺朝的吴三桂,21日两军交战,鏖战一天,闯军占了上风,可到了22日,多尔衮赶到,满清军队发起突袭,战争走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

    李自成遭致惨败有着众多原因,苛待前朝士人官宦无疑是最大的祸根,招致吴三桂与满清联手则是李自成的最大败笔,不过不管李自成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政策性错误,有没有意识到本质上并没有脱离流贼气息的闯军远远不是满清鞑子的对手,甚至如果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后勤有保证,粮草辎重不受李自成和满清挟制,也能和李自成对抗,李自成都不可能有后悔药吃。

    满清入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加上如狼似虎的满清鞑子,无遮无挡的北京城俨然就成了一块肥肉,刚刚大败,手中精锐折损厉害的李自成无论如何也不敢据守北京,所以回到北京仅仅三天,便匆匆逃离。

    原以为新朝甫立,天下可望太平的中原大地再度沦入战火,处处硝烟,相比于中原的水深火热,关中三秦则要安宁得多,有胜捷军驻守潼关,百姓们只是一心春耕,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士绅大族则操心的多一点,担心眼下的太平日子不能长久,不过随着胜捷军声势日隆,原先不看好胜捷军的士绅们不知不觉间态度有了些转变。

    “听说潼关已经有四五万兵马了,这么多兵卒,潼关应该不会再告陷落罢?”

    “我家子侄送粮食往潼关时,很有一些见闻,听其所说,那自封总督的杨刚虽然年纪尚轻,可是却也有几分本事,唔,操练出的兵马据说很是威武,和孙督师在时也不差什么!”

    “不可能罢!?孙督师可是我大明一等一的能臣名将,那杨家小儿如何能比!”

    各种各样的议论在关中豪门间流传,乡绅士子们眼光投注在潼关,随着时间日久,有些人已经按捺不住了,如果潼关能够守住,确保李自成进不来关中,那么关中三秦可不能让一个据说是小小伍长出身的丘八占据,这么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不要说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众多职位,便是甘陕总督也得换个人来当才是。

    士绅豪强们蠢蠢欲动,想要争权夺利时,却不知道中原大地正在上演的动荡,而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惨败也丝毫不知,这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即便是杨刚有心广布耳目,得到的消息也要退后数日乃至数十日,就更不要说一干待在家里的家伙们了。

    只是,杨刚目光投往东方,心思全在李自成和满清鞑子身上,对关中动静却不重视,因此杨刚把李自成、满清的动静摸得清清楚楚,可背后正在酝酿的风浪却全然不知,直到一个意外发生。

    “李自成一片石兵败,经山西来攻潼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说大败后的闯军能不能攻破潼关,回返关中,要是被关宁铁骑和满清鞑子衔尾追击,堵在潼关之下,嘿嘿,只怕李自成便难以翻身了。”

    yuedu_text_c();

    “不进山西,李自成便只能往南往东,山东、河南多是平原,一马平川,闯军难以摆脱多是骑兵的关宁军和满清鞑子,唯有湖广险要多山,以我之见,李自成多半会南下湖广,颜先生以为如何?”

    身前一副大大的地图,地图上道路城郭、河流山川一一标注出来,杨刚便是指着这幅地图做出推论。

    “大人所说甚是,卑职也如此以为,不过,为防万一,潼关守卫绝不可松懈,另外还请大人增派人马赶赴商州,以策万全。”

    颜越一边点着头,一边给出了补充意见,军师参赞的谏言被全数接纳,杨刚略微沉吟一下,当即下令,五哨三千多兵马立刻启程开赴商州,而胜捷军主力依旧屯驻潼关,防范的敌人则从李自成变成了满清鞑子。

    要说起来,据城而守的明军从来不怕与清兵交战,可是但凡野战,明军多半便要心怯,只因为明军多步卒,少骑兵,而清兵恰恰相反,几乎尽是骑兵,来去如风,一有战事,便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鞑子兵出身荒野,自小在东北苦寒之地生长,成年后自然要比关内汉人孔武强健,人人高大粗蛮,能批重甲,能开强弓,一个个悍不畏死,这样的士卒骑上战马,冲阵厮杀,威力便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了!

    依据前任灵魂留下的记忆,杨刚知道,明军士卒要是与鞑子一对一单挑,通常情况下绝对是鞑子占优,两军交战,若是人数对等,明军输多赢少,毕竟,农耕民族和尚处在奴隶社会的鱼牧民族较量单兵素质,军队强悍,占据上风才奇怪,农耕民族应该依仗的绝不应是士卒武勇,而是更先进的文明,更持久的战争潜力。

    所以从一开始杨刚就没想过御敌于国门之外,把胜捷军拉到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和鞑子死磕,那是脑残才会干的事,至于笔下文学里步兵克制骑兵,在平原上把鞑子打得屁滚尿流,或者据坚城,鞑子脑残了下马攻城,我擦,这能当真么!?

    稳守潼关,积攒实力,等待时机,这才是老成谋国的做法,对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来说,只要不出差错,时间一定在农耕民族一边,原因无他,积攒财富,并将财富转变为国力的能力差距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举例来说,只要杨刚和胜捷军有足够的时间,兵源、粮草便会源源不绝地积累起来,量变引发质变,到了一定的程度,胜捷军兵出潼关,举族不过十万可用之兵的满清能和胜捷军比拼消耗么?而满清能够占据北京城,夺取天下,靠得绝不是满清的武功,而是汉人的内斗内耗!

    因此杨刚定下策略,胜捷军上下无人反对,陕西前任总督孙传庭其实也是想稳守关中,积蓄实力后在平定天下,只不过孙传庭没有杨刚命好,头上有一个不知轻重的昏聩婆婆,在崇祯勒令之下,只好自寻死路。

    定下了胜捷军今后方略,了解一番有关李自成和满清的最新动向,杨刚便准备出去巡营,督察胜捷军操练,身在一军统帅,多在军队里走动很是紧要,一来有什么情况立马就能知道,二来也能稳固兵权,紧抓军心。

    杨刚、颜越一先一后出门,颜越还有诸多政务处理,杨刚则向县衙门口走去,一众亲兵前呼后拥,早早便准备好了战马,顶盔掼甲的杨刚走到近前,双手扳鞍,便要上马,正在这时,突然一个人从旁边一个街口冲了出来,直冲向杨刚。

    事出突然,亲兵们立刻迎了上去,刀枪出鞘,稍有不对,便要当街杀人,不过那人只奔了几步,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举,身上显然没有什么兵器。

    这人不像是来行刺的啊,咦,怎么我觉得这人有几分面熟!?杨刚停下动作,双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就在这时,那人高声大呼起来。

    “大人!大人!小人有密事禀报,有人欲对大人不利,想要谋害大人!”

    第一百七十九章天子亲军锦衣卫

    重回县衙,挥退众多亲兵,杨刚很是好奇地望向半道杀出来的程咬金,后者跪伏在地,姿态谦恭,但却并无畏惧之状。

    “想不到啊,竟然是你,你叫什么来着?”

    施施然坐在太师椅上,杨刚觉得很是诧异,只因为突然蹦出来示警的竟然是一个故人,一个有过旧怨的故人。

    陕西都指挥使司百户魏彪,曾经企图出卖顶头上司的爱女,以求在闯军中搏一个出身、前程,可是世事无常,兜兜转转了一整,不知怎么的,魏彪居然跑到杨刚跟前告密示警来了。

    危难时刻出卖本应受其保护的弱女子,这样的人杨刚绝对是鄙视的,加之受害人是自己的未婚妻,杨刚能对魏彪有好脸色才怪了,不过魏彪仿佛看不到杨刚脸上神情一般,听见杨刚问话,连忙接话。

    “小人魏彪,本是南京人氏,上官差遣来了陕西………前日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冒犯,还望大人多多海涵,千万饶恕小人。”

    魏彪说着话,连连顿首,如此卑躬屈膝,杨刚看了也不好多加追究,毕竟当初魏彪并未得逞,而私下里客观评判的话,魏彪手段虽然卑鄙,可是当日李自成破潼关入陕西,不知多少大明的文官武将望风而降,魏彪作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纳大,如今魏彪巴巴儿地来通风报信,不管示警是真是假,都是来抱杨刚和胜捷军的大腿的,杨刚可不会学李自成,苛待投奔自己的人,就算不会给予信任,不会给予安置,至少也不能寒了人心。

    所以杨刚想了想,便和缓了脸上神情。

    “你适才说有秘事禀报,有人欲图不轨,那便详细说来………若是真的,本官定当有所嘉奖。”

    “是,小人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小人要说的事千真万确,绝无半分虚假,如有谎言,小人甘受五雷轰顶,不得好死!”

    “好了好了,说主题罢!”

    杨刚摆摆手,阻止魏彪赌咒发誓,只是好奇会听到什么秘密,至于担忧什么的,杨刚是一点也没有的,如今胜捷军兵强马壮,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只要稳守潼关,保住关中三秦,还有什么可惧怕的!?

    yuedu_text_c();

    只是杨刚万万想不到,不过一盏茶的工夫,自己的平和心态便全然不见,只因为魏彪言之凿凿的一番话。

    “大人,关中近来有无知小人串联勾结,欲谋害大人,抢夺大人一手创立的基业!”

    “这些人多是关中豪绅大族子弟,在朝中盘根错节,在地方势力庞大,这些人不思大人讨伐闯贼,安定秦地的天大功绩,反倒嫉妒大人今日成就,怀恨在心,只想掌控陕西三司衙门,将胜捷军兵权夺到手中,好称霸一方!”

    “就小人所知,西安府一地便至少有三十七家豪门参与密谋,家中出过礼部侍郎的方家,正在大理寺做左寺丞的武家,本是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却枉负国恩,附逆李自成的王家…………”

    魏彪侃侃而言,说得顺溜无比,显然事先早已做熟
小说分类